宽基ETF的「逆风局」
时间:2023-11-09  浏览次数:663

  10月23日晚,中央汇金公司发布公告,已于当日买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并宣布将在未来持续增持。

  话音落地当日,华泰柏瑞、易方达沪深300、华夏上证科创板50等多只ETF当日获得的净申购额超过50亿元。

  汇金扫货未必形成市场底,但这无异于一场天然带货——当试图“抄底”的投资者们看着指数持续走低而无所适从时,与国家队并肩作战将成为更简易的选项。

  对饱受市场震荡折磨的资管行业而言,如今又牢牢站稳“护盘神器”C位的ETF,在下行市场中所呈现出的抗周期光环显然正被进一步放大——从“投资工具”向“政策工具”的演化过程,有可能点燃ETF加速扩张的新引擎。

  去年以来的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23日中证A股累计下跌达27%,主动权益基金的同期规模蒸发达到了24%,而在配置盘资金的涌入下,同期的宽基ETF却从4800亿元扩张至超过7200亿元,逆势扩张了

  在这个几乎可以躺赚、没有规模上限、无需背负回撤压力、足以穿越市场周期的品类上,头部管理人无一不在猛力强食。

  这种激烈竞争还会在未来相当时间内持续,而当配置资金集中向少数巨无霸产品集中后,不少袖珍ETF正在面临市场出清的风险,围绕不同指数的布局与策略,注定会给资管业的未来格局埋下伏笔。

  截至上市日收盘,上述4只科创板100ETF的合计份额仅有58.9亿份,合资产净值58.2亿元。

  而在上市后不久,4只产品就受到了跟踪指数的拖累。自9月15日至10月23日期间,科创100指数累计下跌-5.7%,几乎是一经问世便遭遇暴击。

  在普遍印象里,权益基金在牛市阶段的规模增速,往往会大幅快于熊市阶段,甚至熊市时还会出现负增长。

  以2020年11月上市的首批4只科创板50ETF为例,虽然头顶首批科创板ETF标签,且首日资产净值合计达到230.5亿元,但直到次年3月份,其规模才实现了三成增长。

  反观今年上市的首批科创板100ETF,哪怕期间出现了接近6%的回撤,但合计规模却增长了37.5%。

  参考Wind的估值评价,科创100的动态PE约为79倍,已低于81.7倍的中位值,但相较65.2倍的机会值仍有距离。

  一方面,此前科创板ETF的供给更多集中在覆盖龙头标的的50产品中,这让科创50与科创100之间的ETF规模比值达到了17.2倍,相比之下两大指数成分股总市值之间的比值仅有1.7倍。

  考虑到科创板资金对于均衡配置的需要,中等市值权重股为主的科创100ETF总盘子有可能持续创下新高。

  另一方面,第二批科创100ETF即将问世,也将刺激该类产品规模的扩容。9月底,第二批4只科创100ETF启动了产品申报;而这4只产品的管理人正是易方达、华夏、华泰柏瑞、南方等宽基ETF头部机构。

  2022年初至今,A股虽经历漫长调整,但股票ETF的规模却从0.96万亿增长至1.32万亿,当中的宽基ETF更是从0.48万亿扩张至0.72万亿,增长超过50%。

  以前十持有人情况统计,截至2023年持有ETF份数不少于30亿份的主体多达17家,其中上半年持有份数出现正增长的多达10家。

  平安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险资机构为代表的长期投资者,成为上半年宽基ETF扩张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仅平安人寿(含个险)上半年增持的上市基金份额高达472亿份,而跻身前十持有人的上市基金数量也从71只狂飙至284只。

  伴随市场估值的调整与泡沫破灭,权重股的股息价值已然成为致力于长期投资的险资的重要目标,同时挂钩指数所特有的被动、分散特征,又足以有效防范配置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截至2023年中报,新加坡GIC以0.91%的持有比例跻身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持有人前10名,同时还以1.31%的持有比例成为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的第二大持有人。

  还有一些外资机构重度参与了国内的ETF投资,例如巴克莱银行截至2023年中报跻身前十大持有人的ETF数量高达90只,合计持有量达271.9亿份,而不久前上市的博时科创板100ETF中,该机构也以1000万份并列首发的第十大持有人。

  正是在“长期投资”这一工具特质加持下,宽基ETF才得以在逆风中快速生长,而最终促使其跨越周期、加速扩容的因素,更指向了其工具属性的升级。

  早在2013年、2015年的剧烈波动中,证金公司就曾买入ETF来引导市场流动性改善,但彼时此举更多被视为维护市场稳定的临时举措。

  如今时隔8年,此次汇金公司再度买入ETF,显然让后者作为A股调节工具的官方身份逐渐得以“坐实”。

  相比于个股的增持,买入ETF的确具有更强的调节效果。中金公司就指出,相比于仅增持大型银行,直接增持宽基ETF有助于更全面的改善流动性和缓和投资者情绪。

  此外作为逆周期工具,买入ETF也比投资个股更能降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内幕交易、寻租等代理风险。

  另据海外机构分析,汇金进场2个月前的8月份,“国家队”就可能已经通过购买ETF的方式来支撑市场。

  央行的扩表具有杠杆效果,到2022年底,日本银行系统持有的ETF总规模已达37万亿日元,占日本ETF总规模的6成以上。

  汇金作为财政实体,通过ETF驰援股票市场,可以视为财政政策向二级市场的外延;而与之相比,日本央行的ETF扩表则属于货币政策,方法上更加激进。

  将ETF纳入扩表范围,是日本央行在传统货币政策失灵下找到的新出口,目的在于降低权益资产的风险来提升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目前国内市场还远未发展至如此境地,但随着经济与估值周期的循环,作为调节工具的ETF亦有可能驶入更快的规模生长阶段。

  8月7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突破千亿大关,正式成为首只千亿级ETF,同样也是首只千亿级非货基金;而如今的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也在猛追,截至10月23日,该基金的净值规模也突破了900亿元。

  目前两市的宽基ETF总数为188只,而规模前10的产品合计资产净值就达0.49万亿元,这意味着前5.3%的产品统治了该市场68%以上的规模。

  截至10月24日,年内新发的ETF产品数量已达113只,合计发行规模达772.3亿元,占比达存量股基ETF的5.82%,当中的宽基部分接近300亿元,占比约4成。

  无独有偶,2023年下半年至今新申报的ETF数量也达到了128只,当中宽基ETF有32只,而围绕中证2000的普通或增强产品就多达15只。

  可以预期的是,汇金增持ETF所引发的带货效应,会引来宽基跑道更加激烈的角逐,毕竟没人不想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沪深300、上证50、科创50,这些已经成为头部的宽基ETF,也未必不会出现新的实力竞争者,随着市场变幻,不排除配置盘的偏好也会发生转移。

  但是否要加入这场赌局,或许也值得管理人深思,毕竟激烈竞争的B面,是一些失败者沦为迷你基金的尴尬命运。

  上一轮结构性牛市启动前的2019年,冷却许久的公募市场曾憧憬着属于ETF的未来10年,从业者对主动无法战胜指数的美谈如数家珍。

  可就像三根阳线改变信仰,一场轰轰烈烈的阿尔法行情裹挟着明星经理蜂拥登场,更多机构逐渐将重心从ETF的战场挪走,转而重走造星引流之路。

  三年后的今天,当主动权益平均回撤三成、持有人怨声载道之时,它们终于意识到当初那些动辄百亿的短暂甜头,本就不是免费的午餐。




上一篇:硬核选基丨茅台提价后酒类基金“回血”情况如何   下一篇:纳芯微:SiC二极管MOSFET产品处于客户验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