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消费的创新发展,满足了消费者对高科技体验和品质生活的追求。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使前沿科技成果惠及更多消费者,已经成为各国促进消费的关注点之一。
在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方面,现代科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消费领域深度应用,催生了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升级了消费产品,丰富了消费场景,提升了消费便利性。
科技赋能消费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提升消费产品品质。技术进步能够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变革创新,促使企业研发更多新型消费产品,同时推动原有消费产品的迭代更新,逐步提高消费品标准和质量。二是技术创新应用提高了消费品供给效率。企业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利用规模经济提升消费品供给效率。企业还可以有效根据消费者反馈数据实现柔性生产制造,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三是数字技术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直播电商、全域兴趣电商等新电商快速发展,电商平台能够利用消费大数据,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实现定制化商品推荐。消费者加速适应线上购物、在线医疗、在线旅游、在线运动等线上消费方式,消费者与供应商的在线互动提高了信息沟通效率,促使供需有效匹配。四是新型技术手段应用能够改善用户消费体验。在技术的推动下,流通商等经营主体的服务功能得到更新提升,用户在消费过程中的愉悦感得到提高。例如,企业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虚拟体验模式,增强消费环节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又如,智慧技术在物流环节的深度应用,有利于消费者实时跟踪订单进度和货品状态,提升商品配送响应速度。
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高度重视发展消费,将消费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国通过推动科技成果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推动消费发展,满足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依托科技优势开发新型消费产品。美国长期注重发展科技型消费产品。2024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新一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和网络安全技术等前沿技术。在此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发科技感强、创意十足的消费产品,让消费者近距离感知科技消费的魅力。如美国Meta公司研发推出全息AR智能眼镜,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数字图像迭加到现实世界中。眼镜臂内置的微型投影仪将光束投射到碳化硅镜片时,用户可以在视野中看到“全息图”,使数字图像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此外,美国积极推动科技产品的展示宣传。在近几年的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智能机器人、智能座舱、飞行汽车等多款科技含量十足的产品走进消费者视野,受到众多消费者关注。法国推出2030投资计划,采用多元化财政激励与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研发,不断推出新型科技产品。例如,法国汽车行业加强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电解电池等新型消费产品。法国为消费者购买新型电动汽车提供购车补贴,金额最高可达数到万欧元,并在部分地区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公共充电服务,掀起了电动汽车消费热潮。法国知名汽车制造企业雷诺公司发布氢能源概念车Embleme,高效利用氢燃料电池技术,搭载氢燃料电池增程器动力系统,实现了更长的续航里程,同时减少了碳排放。
推动商业消费设施的智能化转型。新加坡在推进智慧国家2025计划过程中,注重推动传统商场的智能化转型,打造智慧消费综合体,营造科技智能的消费场景。例如,新加坡福南购物中心推进智能化改造,鼓励入驻零售商利用新技术展示产品。新加坡电器家具零售商COURTS在此开设了其首家物联网主题门店,消费者可在店里选择机器人陪伴购物。福南购物中心引入了智慧停车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端应用程序预定停车位。在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可通过自助终端完成支付。在购物结束后,消费者开车经过物品寄存点,只需在机器上输入密码,智能机械手臂便会把所购商品放置在领取处,消费者不用下车就可以领取商品开车回家。
积极发展数字消费平台企业。中国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借助数字技术发展优势,培育一批数字消费平台企业。数字消费平台企业能够利用数字技术高效整合生产商、流通商、消费者等多方资源,发展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突破了消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消费资源集聚能力,加强产销衔接和供需对接,提升了居民在线消费的便利性。例如,抖音公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海量分散的农户资源,帮助农户智能生成短视频和直播素材,积极发展短视频带货、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助推农产品消费领域的供需对接。抖音电商发布的《2024丰收节抖音电商助农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平台累计销售农特产品71亿单,挂车售卖农产品的短视频数量达1157亿条,直播间里农特产商品讲解总时长达3825万小时,货架场景带动农特产品销量同比增长60%,实现优质农特产品的“出村进城”。
利用智能技术提升沉浸式消费体验。韩国政府自2019年底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以来,大力推动智能产业发展,注重智能技术与大消费行业的结合。在此形势下,韩国美妆业积极利用智能科技提升美妆消费者的体验。韩国美妆企业爱茉莉太平洋开设“爱茉莉商店”新型美妆体验空间,该店铺分为增强现实技术化妆区、无人售卖自助区、深度咨询区,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多样化的美妆体验。消费者在使用试妆镜拍摄自己的面部照片后,可以选择各类希望试用的彩妆产品进行虚拟化妆,随后镜面能够呈现上妆后的面部效果图。西班牙注重利用智能技术优化消费环境,改善用户消费舒适性。例如,西班牙智能餐厅NUANUA运用智能技术开发交互式智能餐桌和智能餐饮服务系统,消费者可直接点击餐桌屏幕完成菜单查询、点餐、结账等操作,系统不仅能够为消费者介绍餐食具体信息,而且能够记录消费者的习惯,在消费者下一次到访时提供用餐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