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煮汤圆作文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4-09-11  浏览次数:663

  俯瞰南江县桥亭镇新居(2018年11月3日无人机拍摄)。南江县桥亭镇在脱贫攻坚中,结合水库移民安置,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美食住宿、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移民安置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来抓。在脱贫攻坚“硬骨头”面前,四川全省上下精准发力,精细“绣花”。“飞针走线”中,一幅幅奔向小康、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

  初春时节的大凉山,索玛花在微风中孕育着花骨朵。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一座座灰瓦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成片的大棚里,羊肚菌正在温暖潮湿的空气中悄然生长。

  去年,火普村已摘掉“贫困帽”。这个村之前是“空壳村”,直到2017年才有3000元的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我们通过发展羊肚菌产业,村集体收入达到38000元。”火普村第一书记马天说。

  昭觉县三河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炊烟袅袅(2月11日无人机拍摄)。2月11日,三河村首批29户、168人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曾是出行困难的“悬崖村”。2017年6月30日,总共耗用6000根钢管、120吨钢材、近3万人次人力,从山底通往村庄的2556级钢梯竣工。因地制宜的“绣花”功夫让“悬崖村”不但结束“出行难”历史,还开启了全新天地。

  农家乐、苞谷酿酒作坊、帐篷酒店……越来越多的“新玩意”出现在“悬崖村”。村里还引进旅游公司,修建旅游索道。一些村民拿起手机,向外界传递村里的大小事。因直播了在钢梯上飞檐走壁而走红的村民莫色拉博,还成了村里第一位被旅游公司聘任的户外攀岩领队。如今,当地“绣花”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脱贫致富。

  在昭觉县三河村易地扶贫安置点,马海日聪(右一)喜搬新居(2月11日摄)。2月11日,三河村首批29户、168人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要求,四川正以‘绣花’功夫啃下一块块脱贫攻坚‘硬骨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汉源县古路村支书骆云莲说。

  在昭觉县三河村易地扶贫安置点,马海阿依带着女儿搬进新居(2月11日摄)。2月11日,三河村首批29户、168人告别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平均海拔3800多米,也是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里部分贫困村人口稀少,受地域位置和海拔高度影响,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

  这是理塘县濯桑乡濯桑现代农业双创中心(2018年8月11日无人机拍摄)。理塘县甲洼镇、濯桑乡等乡镇集中使用产业扶持资金,跨村集中抱团发展设施蔬菜大棚,让贫困人口在园区获得稳定收益。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炉霍县副县长王应蓉说,这是脱贫攻坚中探索出的“县内飞地”模式。大棚由成都市锦江区对口援建,炉霍县每个贫困村都在“飞地”分得2个及以上大棚。2018年,炉霍县88个贫困村共从大棚中分红600余万元。

  俯瞰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2018年12月28日无人机拍摄)。2018年,火普村已摘掉“贫困帽”。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四川把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统筹起来,把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在“飞针走线”的精细“绣花”中,曾经的贫瘠之地正在奔向小康。

  位于岷江上游干热河谷的茂县,土地多呈碎片化。近年来,茂县选派农技人员深入全县贫困村,结对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全县6万亩青脆李已成为村民的“摇钱树”。2018年,茂县成功脱贫摘帽。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安兰说:“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干部群众就像绣羌绣一样,在河谷山坡上绣出了特色果业致富图。”

  这是通往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勒尔村的扶梯(左图摄于2016年5月14日,右图摄于2017年12月5日)。新华社发(阿克鸠射 摄)

  阿坝州茂县、汶川县等羌族聚居区,崇山峻岭之中,一些曾经的贫困村通过“绿色蝶变”,已变成游客眼中的“香饽饽”。




上一篇:有关扭焰尧葱辫可以这样理解吗?   下一篇:关于磋杰深镊扼芦是这样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