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令人深感疑惑的决定!1969年6月9日,贺龙元帅含冤离世,令人悲愤的是,在他的身边没有一位亲人,甚至连消息都被封锁了2年之久。
2年后周总理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发誓要彻查真相还贺老总清白。可是当查到幕后真凶后,周总理为何又不追究了,还说算了?
1973年12月21日,毛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对于贺龙问题做了自我批评,承担了责任,由此为贺龙平反的工作,才得以顺利展开。周总理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华国锋。
事情还得从两封“求降信”说起。当年,贺龙案件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叫李仲公,正是他向中央递交上去的“投降材料”,才让贺龙成为众矢之的。
李仲公出生于贵州一个秀才家庭,从小饱读诗书,算得上是天才少年。他曾与李大钊创办《北京法政学报》,名动一时。他平生所愿,并非是当一个简单的文人,而是对政治有着极大的野心。
转投国民党麾下后,他成为何应钦的心腹,并成为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为蒋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平步青云。
1927年,蒋介石注意到了威震一方的贺龙,他本人能征善战,贺家军兵强马壮,于是蒋介石便想要将贺龙收入麾下。
蒋介石将此事交由李仲公去办,相信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打动贺龙。李仲公又是给贺龙送礼物,又是请他吃饭,贺龙怎么会上他的当?不过是不动声色,顺便打听反动派的一些事情罢了。
眼看时机成熟,李仲公便劝降贺龙,希望他能够归顺蒋介石。贺龙看到对方摊牌了,也懒得再演下去,当即下令扣押了李仲公。不过他怎么说也是蒋介石的笔杆子,给个教训也就罢了,不好闹得太难堪。
于是在给对方一个下马威后,贺龙就将李仲公送到唐生智那里,让国民党自己看着办吧。劝降不成反被押,李仲公感到颜面尽失。
后来蒋介石败退台湾,李仲公没能拿到去台湾的机票,而是留在了贵州。他见风使舵,摇身一变成为民主人士,我党宽大为怀,也没有处理他。
1950年,中央决定要给一批民主人士安排工作,李仲公得知后,跑到周总理面前毛遂自荐,妄想当上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周总理对他并不熟悉,对方就死缠烂打,令总理不堪其扰。
贺龙一看是老熟人,便半开玩笑地说道:“李先生,当年在武汉,我给你送到唐生智那边,你怎么就走了呢?”
李仲公听完吓出一身冷汗,再也不敢闹了,后来他被聘任为国务院办公室的参事,按理说,这是周总理的合理安排,没想到李仲公心思狭隘,竟然将这笔账,算在了贺龙的头上,认为是他压低了自己的官职。
60年代贺龙陷入旋涡之中,李仲公看机会来了,连忙给中央递交了两封“求降信”,对贺龙落井下石,没想到却因为墨汁露出了马脚,怎么回事呢?他结局如何?
蒋介石的笔杆子李仲公,曾因劝降贺龙不成怀恨在心,又因新中国成立后,贺龙没有在周总理面前给他说好话,让他“仇上加仇”,动荡年代他的一颗报仇之心,终于全部发泄在了贺龙身上。
1968年,李仲公向中央递交了两封贺龙的“求降信”,按照他的说法,这两封信是贺龙在1929年,让他转交给蒋介石的,在信中贺龙想要投奔蒋介石,署名为贺云卿。这就是贺龙叛党叛国的证据。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调查组来到李仲公家,他从1927年讲到1930年,有许多关于贺龙的事情,都讲得分毫不差,唯独在让他拿出证据时,李仲公有些慌了,说他当年看到信后又惊又怕,一直藏匿在自己手中,老婆怕惹出事端,一把火给烧了。
对于那些本就看不惯贺龙的宵小之徒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有关人士的强烈暗示后,李仲公又改口,说信没有烧掉,但找出来需要点时间。再后来,这两封刻意模仿了贺龙语气和笔迹的信件,就被上交给了中央。
当时因鉴定技术落后,别有用心之人再推波助澜,竟让一代元帅含恨离世。周总理2年后得知贺龙死讯,下令严查。华国锋让公安部鉴定的结果,证明信纸和墨汁,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生产的。
而李仲公的弟弟也亲口承认,哥哥之所以把信交出去,就是为了立功。真相大白后,贺龙的名誉得到恢复,周总理却并没有追究凶手的责任。
原来,此时的李仲公已经年近九十,走路不稳,生活也不能自理了。周总理说:“把调查结果告诉他,就能把他吓死了,算了,他已经八十多岁了。”
于是中央放弃抓捕李仲公,只是撤掉了他国务院参事的职务,李仲公到死都不承认他造假,在人们的唾弃中,于1978年去世。您对他的结局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