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百样人生,潮剧里的人生智慧。位于汕头市升平路1号的老妈宫戏台,曾经热闹非凡,叫卖声、戏曲声此起彼伏,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汕头人的回忆,戏台上的潮剧和纸影戏,也藏下了海外华侨的遥远乡愁。如今,修缮一新的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潮剧为主题,结合潮乐等多种元素,着力打造一座以潮音潮曲体验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客厅。百年古戏台上戏影浮动,交织出潮汕人民的热爱与真情,乡愁与新生。南都、N视频记者走进汕头老妈宫和老妈宫戏台,探寻一座百年戏台的过去与新生。
“先有天后宫后有汕头城”。汕头升平路上,碧绿的凤凰树下,有一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历史老建筑——汕头老妈宫(含关帝庙)。它是汕头开埠最早建筑物之一,门楼屋脊上的大型双面立体雕饰的嵌瓷双龙戏珠,色彩艳丽,映日生辉,木刻、石雕、泥塑、嵌瓷壁画无不独具匠心,古朴古色。
古代有市必有庙,有庙必有戏。汕头开埠时,老妈宫更是热闹非凡,不同地方的人在这里交易商品。到了20世纪30年代,它的对面也建起一座老妈宫戏台,每逢重大民俗节庆日进行纸影戏和潮剧演出,因寺庙和戏台共建共用,也被称为“专门做戏给阿嬷看”。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丝弦声动,粉墨登场,戏台前四方商贾云集、居民汇聚,一批一批戏迷涌在台前,热闹非凡,赏潮乐看纸影戏,是当时很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也是老一辈人的青春记忆。
20世纪30年代左右,老妈宫戏台被改建为汕头第一市场(也叫升平市场)。当时一、二楼为农贸市场,三楼为升平戏院。解放后,这座建筑物被政府接管,先后作为商贸市场、小商品交易所和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的办公经营场所。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进入市场,和国营经济携手同行,每到华灯初上,这里聚集了各式小商小贩,接上临时驳接的电线,装上小灯泡,用小收音机播放着当时的流行曲,灿烂的灯光夜市给许多老人留下深刻印象。
物换星移几度秋。汕头城市更新,位于老街区的老妈宫戏台逐渐没落,到2016年,汕头市委、市政府启动并加快推进小公园片区的保育活化工作,老妈宫戏台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列入2017年市政府的重点督办事项。经过近半年的紧张施工,按照20世纪30年代建筑风貌复原修建的老妈宫戏台于2017年9月30日揭幕。
如今,升平路上车水马龙,不少游客来到小公园街区旅游打卡,修葺一新的老妈宫静静矗立街旁。骑楼的二楼建出一透空伸出式小舞台,让老妈宫和老妈宫戏台真正实现隔空相见。
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妈宫戏台首层入门处即一座妈祖白玉雕像,两侧是文化展柜,功夫茶座分布其间,楼内中间则是主戏台,戏台沿袭我国古戏台建制,中空屋架,从一楼贯穿到二楼。戏台采用传统的潮汕雕刻装饰艺术、西式卷草窗花浅浮雕、清水红砖墙、彩釉砖、拱形窗、彩色玻璃,不仅十分实用也具观赏性。二楼走廊区布有茶座,另设计了多个不同风格的非遗展示区,盔头、脸谱、戏服、经典潮剧剧目……从不同角度展现潮剧之美。
赏曲听戏,是古来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而如今在老妈宫戏台,普通百姓也可以坐在戏台下观赏潮音戏韵,感受传统文化与历史的风采。据了解,老妈宫戏台以潮剧为主题,结合潮乐等多种元素,着力打造一座以潮音潮曲体验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客厅。随着潮剧传承保护工作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经典剧目被重新演绎后再度搬上舞台。
古剧场的复兴离不开鲜活生动的演出。让群众共享潮剧传承发展成果,就是对老戏台最好的保护。步入老妈宫戏台,古香古色的戏台依旧有热爱戏曲的人们的身影。走进这里,不仅是走进一座戏台,更是走进一步潮剧历史,走进一代代潮剧人的风华,也是走入当下人们对它的珍爱。
气势恢宏的老妈宫凝结着一代代潮汕人的乡愁、婉转悠扬的潮剧记录着平凡人民的真情,孩童懵懂看戏,大人喝茶品戏,老人跟唱对戏。走过春秋,远渡重洋,潮剧的魅力跨越时空,是潮汕人回家的灯塔,明亮而炽热。一楼一故事,看见历史深处与的汕头。
蚁燕丹:我是在这个学习潮剧过程当中,被它的魅力所吸引的,它已经融入到我的生命当中。会想去守护它、发扬它、传承它,让它走得更远。
蚁燕丹:我现在带的这一批学生当中,就有很多好的苗子,像今年我们去参加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比赛,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前两天,我还带着我的学生去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终审比赛。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让我们看到了潮剧的希望和未来。
蚁燕丹:潮剧是我们潮汕地区的一种文化。在大家的印象当中,逢年过节,我们就会看大戏、听潮剧、拜老爷,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特别是在外面打拼的这些华侨们,他们对潮剧的情怀更是非常的浓郁。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广东潮剧院一团到泰国演出,票都卖完了,当时观众已经在看戏了,外面还站了好多观众,他们不愿离开,就在那静静地听着戏。我记得有一个老阿姨,她在那里听着潮剧,然后满眼都是泪水。然后她说,她赶了8个小时的车来到这,就为了听一听潮剧、听一听乡音、解一解乡愁。可能这就是潮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