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家赵致真最近在做一件事情,他要把多年来淘到的大量苏联科普图书进行甄选,和长江少儿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苏联科普佳作丛书》。
大抵是对于今天读者的口味难以把握的缘故,第一次他们准备先出版10本初中以下的选题来投石问路,而原本他是规划要出50本的,分为“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及“学前卷”。
苏联的科普书是什么样?今天的孩子和“80后”“90后”的家长肯定比较陌生,但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那就是见书如面般的亲切了。如今活跃在科学界的许多着名科学家,都是读着苏联科普读物成长的,他们对小时候读过的科普作品和苏联科普大师的名字念念不忘。
这种状况也是时代使然,在上世纪,孩子们的科普阅读,很重要的来源是苏联科普读物。就像赵致真表述的那样,他在上中学时,每天放学后的醉心阅读,就是图书馆里的苏联科普读物,以至于他几年来花大量时间精力要重新挖掘这些科普作品的价值,其初衷就是一种“老人想把小时候吃过的美味急急地告诉现在的孩子们”。
至于这批读物能不能得到今天读者的认可,我想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供给侧的角度,近几十年,欧美文化大量涌入,其强势力量裹挟资本占据了市场重要份额。与美国大片、美国音乐一样,流行文化也反映在图书市场上,随处可见美国大企业策划出版的科普读物。曾经占据了主流地位的苏联科普读物,由于世事变迁日渐式微。
而作为后发力量,我国科普出版的进步有目共睹,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少儿科普读物。但毋庸讳言,尽管现在我们的原创性在加大,优秀作品在增多,但仍未形成自己的科普出版风格,特别是缺乏叫得响的自主品牌。
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对于出版市场上的科普读物,也应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苏联科普读物市场的萎缩,并不完全是读者选择的结果,有特定历史时期国家间交往减少、翻译人才锐减,受欧美企业冲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老一代科普人对苏联科普书津津乐道,不管从取材、叙事、编排、装帧等,都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苏联科普出版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科普作品,也出现了一批科普大师。对于这一段时期的翻译出版缺失,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遗憾,补上这一块,使我们的科普出版展现更多的流派和传统,对于赵致真等科普人为此所做的努力,社会都应给予肯定。
而从需求侧来说,重读曾经影响过爷爷辈的科普书,是一件过时的事吗?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恨不得去年的书今年就会过时。这也是如今流行文化带来的观念,市场上多见的快餐式绘本读物,让学生们在眼花缭乱的画面中,进行一些碎片化的阅读,不是说这种阅读方式不好,它应该只是阅读方式中的一种。
科技创新是不断迭代和否定的过程,但那些经历了时间沉淀的科学原理、科学家趣事、科学知识却是历久弥新的。苏联科普读物的一种普遍风格,是对文字的讲究,文字中呈现着有趣故事,洋溢着人文情怀,触类旁通的知识传达,辅以精致的插图,如同导师带着学生们徜徉知识海洋,提供了沉浸式阅读的环境,让人细细体会阅读的乐趣,这是对当前普遍存在阅读浮躁的纠偏。
重出苏联科普作品,对于科普出版,应该是补上均衡性和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而对于学生们来说,则应该是纠正一种长期的精神营养的偏食,在英美科普读物之外,提供其他的参照系和信息源的尝试。
麻辣烤翅、鸡肉沙拉、鸡丝凉面……夏日时节,多样的鸡肉食品丰富着人们的餐桌。2021年,“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打破了种源100%依赖进口局面。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支线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 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原料来自餐余废油。
通过长期以来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的大规模化石挖掘,团队于2019年新发现了一类大型的海绵动物化石,将其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表明前寒武纪存在非生物矿化的海绵动物。
“三夏”时节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夏收、夏种、夏管决定着全年粮食的长势,集聚农民的期望,影响经济的发展。针对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该平台此次搭载了北京星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毫牛级氪工质霍尔电推载荷,该电推载荷将用于在轨拖车原理验证。纳星三号A星、B星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2颗遥感技术验证卫星,将开展对地遥感成像、对地光学信标导航验证。
记者6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康君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辣椒中辣味成分主要来源——辣椒碱,可激活胃内抗氧化系统,预防酒精所致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高考临近,考生如何科学饮食成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期间,切忌盲目进补和过量饮用提神饮料,应保证睡眠、注意营养、适度运动。家长还应关注考生心理状态,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多给考生一些正向鼓励,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水质基准、气候效应、生态系统、长江模拟器、船舶低碳技术、农林废弃物、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研究,定位了新的长寿基因。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可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和应变三种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约为0.1毫米,接近于真实皮肤。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9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仅分布于中国;动物物种同样非常丰富,其中鸟类15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近期,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在安徽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由生态、环境、气象、地学、海洋、水利、农林等跨领域全国学会、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性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发起。
屠格森与尹文英,又“吵架”了! “尹女士,请再仔细看看,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您知道,屠格森先生,不是一天两天,您也承认华蚖是很特别的,我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我的意见。”
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在嫦娥六号“挖土”的每一步,都有“关节肌肉”和“神经末梢”——航天电机的助力。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本次任务中,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精心设计的钻采和表采相结合的“挖土”模式,以及为嫦娥六号装备的“挖土神器”,包括钻取采样装置、
芒种的“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麦、稻、黍、稷等,这些作物种子壳上的细刺针状物称为“芒”;“种”,一为种子的“种”,二为播种的“种”。芒种是谷物生长的黄金期,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夏收、夏种、夏管交叉,简称为“三夏”。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地下溶洞采集鱼类样本时,发现了一种白色盲鱼,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确认该鱼类为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龙州中华喀鳅”。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科研人员将龙州中华喀鳅归入中华喀鳅属,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目前正在逐步开展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