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风飘颗粒黄,弯腰低首敬穹苍”。莞城和阳小学“和阳小院”种植的水稻终于迎来了收割的季节!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丰收的喜悦,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更加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师生们展开了一场遇“稻”的探究之旅。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餐桌上的米饭,背后蕴含着劳动人民的辛苦,这次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融合了劳动、语文、科学、美术、道法和综合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功能,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份缤纷的秋收盛宴,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吧!
从一粒米说起,我们吃的米饭从哪里来的?在和阳小院,有孩子们的一片小天地,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开展了探寻一粒米的项目活动。
瞧,劳动实践课上,孩子们化身“小小农夫”,纷纷脱鞋,挽起裤脚,兴高采烈地下到田里,开始插秧。与泥土亲密接触,确实有不一样的感受,笑容在孩子们脸上,汗水滴到了水田中。他们把秧苗一株一株分开,插到田里,有模有样。有的同学传递秧苗;有的同学发现秧苗倒了,又把它扶正;有的同学在水田中艰难拔脚行进,一行行的秧苗出现在眼前,心中的感想喷然而出……俨然是一个个“经验丰富”的农家好手。
在“和阳小院”,孩子们亲手播种、插秧,见证了水稻从幼苗到抽穗的成长过程。科学课上,在黎子琳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自然观察,画下了水稻的自然笔记,记录了水稻成长的历程。
语文课上,在张嘉洋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年代不同的农业用具,并用画笔进行了绘制,加以简单的文字介绍,给农具做了介绍卡。
稻谷除了可以成为营养佳肴,它们还能成为灵动的艺术作品。美术课上,在唐鑫和陈嘉涵老师的指导下,一株株稻杆,在孩子们的小手下,绘就出一幅幅“丰收盛景”,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我校“根植生活,激扬生命”办学理念,以米饭从何而来为驱动问题,从一粒米说起,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亲身体验到耕作的乐趣,在学科融合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尊重学生个性与创意发展,让学习自然发生。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着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